主页
首页|文化活动|民间传说|农安史话|民俗民风|黄龙书法|黄龙曲艺|黄龙绘画|诗歌散文|民间工艺|杂文小说|历史文物|文化艺术|旅游餐饮
  杂文小说
 杂文 
 小说 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>>黄龙文化>>杂文小说>>杂文>>正文

【报告文学】播种希望的村支书

发布人:网络中心  时间:2010年06月29日 15:14  来源:县文联 

又是一场瑞雪,用银色的心掩埋了陈旧的岁月;

又是一阵朔风,用强劲的手掀开了崭新的日历。

1985年1月9日,新年的钟声还在人们的耳畔回荡之际,他倔强而坚实的肩膀挑起了一个贫困村举步维艰的烂摊子。也是从那一天起,他带领全村的男女老少,在黑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开始播种希望。

他只有三十四岁,那一年。

他自己出庭辩护,为村里打了六个官司,赢了五个,为村里挽回损失14万元。

他要求所有村干部要“勤政为民、过紧日子。”给村干部定了“十不准”。

他创办了“支部+公司”式经济服务组织,促进了村域经济快速发展。

他说,“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就像马啃痒痒,都是相互的。”

他虽然得了一些荣誉,但他更看重的是为村民做点实事。

他,就是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东排木村党支部书记——赵海涛。

授命于“危难”??播种希望

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这是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的一句话。大意是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,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。想当年,东排木村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赵海涛就有点受命于“危难”的感觉。

靠山镇东排木村,位于农安县城东北60公里的伊通河与饮马河交汇处,全村383公顷耕地,610户,2444口人,人均耕地1.4亩。人多地少,十年九涝,交通闭塞,人均收入不足百元,外债121万元,600多户人家无一所砖瓦房,十里八村的知情人都叫东排木为“东白扔”。

这,就是当年的东排木。

穷则思变。为了彻底改变东排木村窘困落后的现状,靠山镇党委研究决定,改组东排木村的两委班子。1985年1月9日,这是一个飘着小雪的日子,赵海涛“临危授命”,被靠山镇党委任命为东排木村党支部书记。同时,村长和会计也做了调整。

这个消息有点突然。全村的工作让一个团书记来抓。对上,没有熟悉的领导。对下,没有群众基础。而自己又是老守田园,没出过远门,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。“我能行吗?”赵海涛为难了。

“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,不遇着岛屿和暗礁,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。”这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名言。这一名言告诉人们,艰难困苦既能成为一个人前进的障碍,也能成为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动力。对于一个不努力的人来说,这困苦就是前进的障碍,而对于一个有毅力、干事业的人来说,这种困苦就是成功的阶梯,是动力!

赵海涛刚强,还有点倔。“不就是穷吗?不就是难吗?有什么?我干就是了!”那一天,年轻气盛的赵海涛暗暗地下了决心,“我要让东排木的老少爷们看到希望!东排木人一定要过上好日子!”

决心好下,可村里所有的事都是“百废待兴”。

他刚上任的第一件事,就是连续不断地接待要债的、讨钱的。村委会的门槛被踢破了,赵海涛的嘴吧也磨薄了。

为了弄清究竟存在多少债权与债务,赵海涛一边责成会计查帐,梳理问题。一边自学法律,为保护村集体的利益,他打起了官司。

在查帐中发现,部分村组干部占地较多。原二队有个会计,家五口人,比邻居五口之家的地竟多出了一倍。村组干部不能搞特殊!对村组干部的地重新踏查。多一分都不行!在查地过程中有藏奸耍滑的,一律撤职!他这刚上任的“新官”,“头一脚”就“蹋“到了村组干部的身上。虽然村组干部们有的不服,但这“头一脚”就为村里挽回损失8万多元。

另外,他在自学法律的基础上,自己辩护,还为村里打起了债务官司。打了六个官司,赢了五个,有一个官司调解解决。为村里挽回经济损失14万多元。

冬去春来,在赵海涛的带领下,村里的工作有了起色,可“老天爷”却不作美。85、86两年的大水把东排木涝得颗粒无收不说,还差一点把包村的县委常委给砸在村办公室里。

当年的东排木村被县里列为后进村。为了尽快改变东排木的落后状况,县里专门派一名县委常委包保指导工作。晚上,县领导就住在村委会。可没想到,那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,多年失修的办公室经不住雨水的浸泡,靠近烟囱的一面墙突然坍塌,值班室的炕上连泥带水,差一点就把县领导砸在里面。

也就在这时,一些亲戚朋友都劝赵海涛,别干了,这个穷村子,穷了这么多年了,还能指望在你这里翻身?很多人都劝他趁早离开,别陷进去。

面对这个穷得“丁当山响”的乱摊子,以及亲朋好友的劝说,赵海涛犹豫了。尤其是1986年,镇里又招聘乡干部,有机会跨进政府大院“吃皇粮”,他的思想也一度产生过动摇。但同时赵海涛也在想,“虽然村支部书记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基层干部,但这个岗位却最能验证人的能力。”自己上任才一年多,东排木的贫困面貌还没有改变,特别是看到家乡父老那破乱不堪的衣着和东倒西歪的小土房,看着众乡亲对自己寄予厚望那企盼和信任的目光,一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、责任感让他不由得再次暗下决心,一定要干出个样来,决不能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!

面对洪涝,他一边组织群众生产自救,一边到外边争取外援。“保任务,保吃饭,怎么挣钱怎么干。”赵海涛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。

在赵海涛的奔波协调下,86年,东排木村外输劳动力打工100多人。另外,在县民政局等各部门还挣取到了足够的捐助物品。群众过冬御寒和吃饭是没问题了。可过年呢?过年得吃饺子呀!赵海涛又“马不停蹄”地到县民政局为每户争取了二斤肉和一些面粉。菜就不用麻烦县里了,赵海涛把自家菜窖里的白菜分给了村民。

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就在大涝之年新春鞭炮炸响的那一刻,全村每一家的饭桌都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。村民们吃上了饺子,赵海涛的心里踏实了许多。他在心中默默地祈祷,但愿在这辞旧迎新之际,东排木人的生活也能早日旧貌换新颜!

权为民所用??看到希望

“村干部不瞎整,村里是不会穷的。”这是赵海涛在一次会上说的。赵海涛深知,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根本问题就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,为此他提出了“勤政为民、过紧日子”的口号,并把这句话粉刷在村部院墙的醒目之处,以警示全体村组干部。

紧接着,在转变村组干部的工作作风中,赵海涛狠刹了两股“歪风”。

一是把村民当“长工”使用风。有的村干部,利用手中丁点大的权利,常常把村民当自家的“长工”使,无论大小事,只要自家有事就找村民。村民不想去吧,觉得面子上过不去,可去了又不情愿。有时一些村干部还吆五呵六的,村民们对此反映相当强烈。针对这一风气,赵海涛开会说:“从现在开始,村组干部谁家有事都不准找村民义务帮工。如果有特殊事,可以帮工,但要付报酬。”从此后,这股歪风在东排木得到了遏制。

另外就是吃喝风。这个吃喝风包括两个含义。一是村干部有事没事就到饭店吃吃喝喝;另一含义就是杀年猪时的请吃风。

赵海涛对这两股吃喝风规定,凡是村上有事必须吃饭的,就是一菜一饭,菜就是豆腐。自从出台了这一规定,不但村里的干部不吃喝了,而且县里和镇里的干部在村里工作完了也不在村上吃饭。有时有特殊的客人,赵海涛就领到家中招待。这么多年来,赵海涛一直坚持村上自办食堂,来客尽量从俭招待,轻易不下饭店,招待费由过去的年超万元,现在下降到每年不足2000元。与此同时,赵海涛还狠刹了村民杀猪请村干部吃猪肉的屯风。

为了彻底扭转村干部工作中的不良风气,赵海涛还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制定了“村干部十不准”。即:“不准大吃大喝、不准请客送礼、不准在公务活动中搞铺张浪费、不准动用义务工为任何人干私活、不准仗权多包地、不准违规扩大宅基地、不准酗酒赌博、不准偏亲顾己、不准搞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、不准假公济私。”

为了便于群众监督,村里还成立了21人的“廉政建设监督”小组,对“十不准”以及村里的村务、财务、政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,并设立了监督奖励机制。正因为有了监督,二社小组长因低价承包地,被撤职,同时举报人受到了奖励。

面对如此严厉的做法,有些人想不通,与赵海涛说:“你当村支书操心图啥呀?就不想为自己捞点好处?”可赵海涛却说:“没图啥,我当村书记就是想让咱村人过上好日子。村干部就要做鱼缸里的鱼,无论做啥都要有个透明度,要让老百姓看清楚。”

赵海涛不仅是这样说的,而且也是这样做的。

1998年,村里有500米杨树获准截伐,当时有一些倒卖木材的人多次找他,提出每米给提成20元,并先交提成钱,可赵海涛拒绝了他们给的好处,通过招标出卖,最终以集体名义销往长春胶合板厂,500米树使集体增收6万元。

2005年,村里修3公里水泥路,省交通厅规划,每公里预算为30万元,3公里路共90万元。一包工头听说后找到赵海涛,拿出9万元的存折塞到他兜里,可赵海涛没收他的钱。赵海涛带领村民自己干,3公里的路节省了21万元。之后,他又把这21万元给全村各户修了门前的路。现在东排木村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。

村里有鱼塘,油坊和砖厂,并盛产大米,可赵海涛从没利用职权之便往外白送过一斤大米、一两豆油、一块红砖、一条鱼。村里临街面有7,000平方米的门市房宅基地,可谓寸土寸金,明里暗里找他要地号的人络绎不绝,他都一一回绝了,最终除了村办企业占用外,剩下的全批给了几户军属和有经商能力的残疾户。

那些送礼被赵海涛拒绝的人很气恼地对他说:“你能干一辈子咋的?你知不知道啥叫有权不使过期作废?”

面对不理解,赵海涛却说,“我就是个小村书记,不能干一辈子,但我干一天,手中的权利就要为老百姓服务一天。如果有权不正用,不过期也作废。有权滥用,早晚得作废。”

虽然仅是短短的几句话,但人们在赵海涛的身上,看到了东排木的希望。

情为民所系??感受希望

人非草木谁能无情,当一个人手中有了权利时,他的权为谁用,情系于谁,对于一个干部来说是一种考验。

赵海涛虽有点倔,但他却也是个性情中人。他关心兄弟姐妹,也惦念亲朋好友,更关注的还是村里的老弱病残这些弱势群体,而且这其中许多感人的故事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。

2002年春节,二社五保户李全带了两瓶酒和两块大洋到赵海涛家拜年。李全拿的东西赵海涛说什么也不收,推辞中,60多岁的李全竟然哭了。李全说:“你当书记这些年对我太好了,啥事都替我想到前头,去年我得了骨结核,要不是你张罗治病护理,现在我早就变灰了,我没儿没女,这两块大洋是祖传下来的,送给你表达一下我的心意吧。”听到李全发自肺腑的话语,赵海涛的眼睛湿润了。他说:“为你做啥都是我应该的,千万不要客气。过年了,这酒我就留下,咱老哥俩喝几杯,说说话。大洋你还是自己留着吧。”那一天,赵海涛陪李全喝酒唠嗑,并嘱咐他要多注意身体。第二天,赵海涛让儿子又带上一袋面去给李全拜年,李全被感动的老泪纵横。

村民王国金因病致贫,38岁才娶上媳妇,女方带来两个孩子。2005年大孩子念技校没钱,赵海涛得知情况后,从自家积蓄中拿出了1000元给他,以解燃眉之急。赵海涛的儿子知道后很生气,他埋怨父亲,自己在长春工作,结婚买房的钱都不够,到处借钱、贷款,对家人舍不得,对别人倒是慷慨。赵海涛却说,你们两口子有工作,过点紧日子算什么,村民有困难我不帮,还算什么书记。

东排木村有个五保户是聋哑人叫牛巨林,62岁。前些年被车撞伤了腿,车主跑了。牛巨林孤苦伶仃地躺在家中,忍受着病痛的煎熬。当赵海涛得知这一情况后,一方面找医生给牛巨林治病,一方面多方寻找肇事车主。最后,在赵海涛的帮助下,牛巨林得到了应得的赔偿而且腿也治好了。从那之后,牛巨林经常到村委会来走一走,看一看。每次来了都要趴到赵海涛办公室的窗户看看,如果赵海涛在,他就向赵海涛点点头就走,如果不在,他就在外面转,直到看见赵海涛回来,他才放心似的回去。

每当有人问赵海涛,为什么村民们这样感激你、惦记你时,赵海涛笑呵呵地说:“这没什么,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就像马啃痒痒,都有是相互的。”

事实也如此,对于一个干部来说,当你把群众放在心中时,群众的心中也自然就有你的位置。

赵海涛对群众是如此的关心,但对家人他却几近“苛刻”。弟弟想到村上开拖拉机,他说不行。妹夫想通过他多包些地,他说不行。家人对他的做法无法理解。一次,小连襟李文在给村里修路拉沙子时,因为沙子装少了,被赵海涛撵了回去。李文气哼哼地坐在赵海涛的办公桌上骂,说他当了官就六亲不认。全家人也都说赵海涛不尽人情,但事实上赵海涛却被家人冤枉了。没过多长时间,赵海涛的小姨子也就是李文的媳妇病了。赵海涛听说后,怕他们手头钱紧,赶忙与媳妇给送过去1万块钱。李文手里捧着钱,哽咽地说:“我错怪姐夫了。”赵海涛也解释说:“不是我不尽人情,村里的事要是没个规矩,不就乱套了吗?既然组织上让我当这个村书记,咱们家人就要支持我。”

类似的事很多,说也说不完。赵海涛上任二十几年来,本着“先为人后为官,情为民所系”的原则,凭着对群众像亲人般的关怀,不但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,而且在赵海涛的带领下,也让群众感受到了东排木的好日子真的是指日可待了。

利为民所谋??收获希望

赵海涛信奉“为政之道,必先安民,安民之道,必先富民。”一个村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,而村干部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,他有责任带领全家人把这个家的日子过好,这既是责任,也是义务。

经过几年的努力,村里有了一定的积蓄,干起事业也就有信心了。过去村里一直存在“四大难题”,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,“截沟水,排灌站,屯中无路,乱使电”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赵海涛协调上级部门,组织干部群众先后动用6万多立方米土方,彻底改善了截沟的排水功能,使200多公顷耕地,150户村民免受洪水侵害;投资3万元更换了陈旧的排灌设备,把100多公顷低洼易涝地变成丰产水田;出资31万元铺筑了贯通全村的4公里砖道,使东排木村告别了多年“无路可走”的历史;对低压线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,使民用电价由原来的每度1.50元下降到现在的0.49元。

改善了生产生活的外部环境,还要提高人的文化程度和思想素质。为此,赵海涛提出了“抓本治愚,科教兴村”的发展战略。经支部研究,村里制定了四条鼓励农民学用科技的扶持措施:一是村民参加文化科技培训顶义务工;二是村民外出学文化、学技术由村报销往返路费和部分学杂费;三是对经培训获得技术职称的村民可优先安排贷款、优先承包机动地,优先落实增收致富项目;四是村民自选的试验示范项目在当地有推广价值的奖给300—500元。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,一个学文化、学科技的热潮很快在全村兴起,靠科技致富在东排木村蔚然成风。

为了使科技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,赵海涛还组建了农科队,在全村大搞科技推广和试验示范活动。几年来,在省、市、县科研单位专家指导下,通过试验共引进推广优良品种86个,推广高产栽培技术24项,极大地推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,仅去年同省农科院共同繁育的“丰选7号”大豆良种,一项就使全村增收20万元。全村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,每年可增收近百万元。1998年东排木村被国家农业部、中国农学会,确定为全国33个科技示范村之一。2006年,东排木村被吉林省科学技术厅评为“吉林省专家大院”。目前,吉林省农科院、长春市农科院、延边农科院、丹东农科院、黑龙江省富尔农科院二十几名专家仍在东排木搞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多项科学试验。

为了增加收入,村里一方面加大技术培训,走科技致富之路。另一方面,在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基础上,又拓宽了劳务输出渠道。为了搞好劳务输出,村里成立了“劳务输出协调小组”,在全国各地设立了74处劳务信息服务站,随时把各地的用人、用工信息传递给群众,组织外出务工。为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,村里规定:外出人员的土地可由村代理发包,承包金扣除当年费用结余归己;外出人员需带户口的,村里敞开放行,并为其保留三年户口注册权,三年内愿意再回来落户的,照旧批给宅基地和承包田。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措施,全村每年外出人员已达300人以上。日本、新加坡、俄罗斯和丹麦都有他们的足迹,每年可赚回240多万元人民币。现在东排木村已形成三分之一农民外出务工经商,三分之一农民搞大棚,三分之一农民种粮的三足鼎立的生产格局。

如今,赵海涛又创办了农科贸服务公司。该公司是“支部+公司”式的经济服务组织,也就是支部和公司两块牌子,一套人员两位一体模式。公司以“无偿服务,微利经营”为宗旨。通过提供科技、信息、销售、物资和劳务这五个方面的服务,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
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现在东排木村的农业生产,已走向了专业化、规模化的轨道。村里办的砖厂、鱼场、油厂、农场等六家企业,每年纯利税20多万元,村集体经济由过去负债121万元到目前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。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5000元,列全县之首。当年的“吃精粮、住楼房,骑摩托、看画王”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。

赵海涛先后被评为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、吉林省劳动模范、全省科技兴农标兵、长春市乡土拔尖人才等称号。东排木村先后被省委、省政府评为“五好村党支部标兵”、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被长春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庭院经济模范村”、“精神文明示范村”、“小康建设示范村”等称号。

以往的东排木已成为历史,如今的东排木在赵海涛等村干部的领导下,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。

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就在赵海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之时,全国开展了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早日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,赵海涛与村委会一班人又开始谋划东排木未来的发展鸿图了。

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在赵海涛的带领下,东排木村的干部群众在黑黝黝的土地上播撒着汗水和智慧,他们也在金灿灿的田野上收获着梦想和希望!

(刘春华)

上一条:【评论】崭新的跃升
下一条:【随笔】平庸,生命的最痛

关闭

网站地图  |  关于我们  |  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
主办单位:中共农安县委 农安县人民政府
地址:农安县农安镇兴华路1555号 邮编:130200 联系电话:0431-83232812
网站维护:农安县互联网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:长春首佳科技有限公司
吉ICP备05006064 吉公网安备 22012202000004号 网站标识码:2201220003